We are not(now) leaving

最近一则新闻中的一段录音引起了我的注意。我对其政治意义并不关心,除了作为一语言现象的相关背景知识。然而,对话中所揭露的语言现象及人类思维活动,更能引起我的兴趣。

以下的对话是我所感兴趣的部分:

Taiwan Coast Guard:
“Philippine Coast Guard, This is Taiwan Coast Guard and This is Taiwa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. We are Now (Not) leaving. We are Now (Not) leaving. Over”

Philippine Coast Guard:
“Thank you, Thank you, Thank you very much”

然而,过了一段时间以后,菲律宾海警发现台湾海警并没有离开的举措,便发生了以下对话。

Philippine Coast Guard:
“What is your intention? You said you are now leaving. Why are you still here?

Taiwan Coast Guard:
“We are Not leaving. We are Not leaving. Over”

好吧,也许台湾海警的发音确实有问题。那又如何呢?

但这单纯是发音的问题吗?如果我们从句子结构着眼,便会发现,句子中被误认为时间助词的“now”其实是多余的。若台湾海警真的想离开,直接用“We are leaving”就可以了。即便要加入时态助词,更加自然的表达方式是“We are leaving now”。(虽然在语法上来说“we are now leaving”没有错)。

好吧,菲律宾海警的理解能力也有问题。

然而,这并不是简单的理解能力的问题。如果我们从这个对话的情境入手,就会发现,台湾海警刚刚才强调他们正在自己的专属经济区,那么怎么可能在下一个句子就马上宣布,他们准备离开呢?从逻辑上来考虑的话,根本无法说得通的。

其实,这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不大,虽然不准确的发音或许使问题更加显著。我曾无数次观察到类似的现象:人们总会听到他们所想要听到的信息,无论是否符合逻辑。所需的唯一条件便是有说服力、可信的疑点(在我们的案例中,不准确的发音)。

当你在别人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时,你会觉得很荒谬,但是若在你自己身上发生,便觉得难以置信,或很难理解。

我们都会面对这样的现象,因为这不是由语言机制的缺陷或不成熟造成的,其本身便是语言机制的一个特性。人类语言不限于文字与句子,它也同时存在于语调,肢体动作,实际状况,等等,可统称为“情境”的信息。当我们听到能够产生歧义的句子,我们的头脑便自动从这些“情境”信息中截取他所缺乏的资讯。这个过程是自动的,而且其强度常常覆盖文字所传达的信息。

这些“情境”信息中,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预期和认知。这是社会学及心理学中“框架理论”的来源,从而衍生许多说话技巧训练中的“构框”技巧。这些技巧常被有心人利用来忽悠别人。励志大师们使用这些技巧来让他们的跟随者感觉良好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应经常检验自己的预期与认知,并要意识到这些认知会是我们所接获到的信息中的常客,并尝试超越这些先入为主的预期及认知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